新闻动态
古玩乱象, 哪有那么多明清和田玉?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7:57    点击次数:62
 

案例一:高仿"乾隆工"玉牌

2018年,某资深藏家在拍卖会以28万元购得一方"乾隆年制"款和田白玉牌,玉质洁白,雕工精细。经多位同行掌眼后确认无误。但半年后送检时,红外光谱显示为俄罗斯白玉,且底部款识为现代激光雕刻。

案例二:染色仿古黄沁玉璧

2020年,某博物馆退休专家在地摊发现一件"汉代"黄沁玉璧,沁色自然,开价5万元。经讨价还价以3.2万元购得,后经实验室检测,黄色部分为化学染色。

案例三:拼接仿宫廷玉壶

2016年某拍卖会,一件"清代和田青玉扁壶"以65万元成交。次年买家发现壶嘴与壶身接缝处有细微胶痕,经X光检测证实为三块玉料拼接而成。

清代和田玉的历史背景

清代(1644—1912年)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,尤其是乾隆时期(1736—1795年),宫廷对和田玉的推崇使其成为玉雕艺术的代表。清代和田玉主要来源于新疆和田地区,按颜色可分为白玉、青玉、黄玉、墨玉等,其中羊脂白玉最为珍贵。

清代玉器可分为:

1. **宫廷玉器**:工艺精湛,题材多为仿古、吉祥纹饰,代表作品如“乾隆工”玉器。

2. **民间玉器**:风格较为朴素,多用于佩饰、文房用品等。

二、清代和田玉的材质特征

1. 玉质特点

细腻温润:清代和田玉质地紧密,油性足,尤其是羊脂白玉,呈现油脂光泽。

颜色纯正:白玉白如凝脂,青玉呈淡青色,墨玉漆黑如漆,黄玉色泽柔和。

透光性:在强光下观察,优质和田玉呈半透明状,内部可见均匀的纤维交织结构。

2. 常见仿料鉴别

俄料、青海料:结构较松散,油性不足,颜色偏灰或偏青。

韩料:质地较粗,光泽偏蜡状,不如和田玉温润。

合成材料(玻璃、树脂):无天然玉石的纤维结构,常有气泡或流纹。

清代官造和田玉壁

三、清代和田玉的工艺特征

1. 雕刻技法

乾隆工”特点:线条流畅,细节精细,抛光极致,无崩口或毛刺。

镂雕与浮雕**:常见于玉佩、玉牌,层次分明,立体感强。

阴刻与阳刻:文字或纹饰的刻痕干净利落,无现代机械痕迹。

2. 典型器型与纹饰

仿古玉器:如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玉觚、玉璧等。

清代童子

四、清代和田玉的鉴定方法

1. 传统经验鉴定

-看光泽:真品呈现柔和的油脂光泽,仿品多为玻璃光或蜡状光。

摸手感:和田玉触感温润,仿品(如玻璃、树脂)较凉或发涩。

-听声音:轻轻敲击,和田玉声音清脆悠长,仿品声音沉闷。

2. 现代科技鉴定

红外光谱分析:可检测玉石的矿物成分,区分和田玉与其他玉料。

拉曼光谱:分析分子结构,鉴别是否经过人工染色或优化处理。

显微镜观察:查看表面是否有现代机械抛光痕迹或酸蚀做旧现象。

3. 包浆与沁色鉴别

- **自然包浆**:长期把玩形成的温润光泽,仿品包浆较浮或过于均匀。

- **沁色特征**:真品沁色自然过渡,仿品沁色生硬,常见化学染色痕迹。

---

五、常见仿品与作伪手法

1. **酸蚀做旧**:表面 酸碱腐蚀,形成假沁色,但纹理不自然。

2. **染色处理**:用化学染料仿制黄沁、红沁,颜色过于鲜艳或分布不均。

3. **拼接玉器**:用边角料粘合成完整器型,接缝处可见胶痕或色差。

4. **现代机械雕刻**:线条生硬,缺乏手工雕琢的灵动感。